你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许昌民生

建安区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

时间:2022-11-29 来源:许昌之窗

(一)坚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,科学编成全域规划,指导乡村振兴。

建安区全面精确深入秉持新发展理念,立足全区发展实际,对区域发展展开全面规划、系统设计,科学制订了“一心两轴三带四区五支点”总体发展布局,并在此基础上坚决以城乡融合、产城融合为导向,以推展城镇与乡村贯通为路径,编制已完成了乡村大力发展战略规划、村庄全域布局规划,谋划了“一心两轴两翼三带五支点+X”的城乡融合、乡村振兴发展布局。

一心:做到大做到强劲中心城区;

两轴:依托新元大道和311国道两条主干道,打造出两条生态、生产、生活“三生共美”的城乡带、景观带和产业带;

两翼:东部高铁组团综合试验区和西部产业新城,推动东西两翼协同发展;

三带:围绕东部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、西部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南部颍河湿地产业带,发展生态休闲、身体健康养生、文化娱乐、都市体验等现代都市农业;

五支点:大力发展“两轴”沿线的五个支点镇,以点带面,增进全域发展;

“X”:即以38个中心村为重点,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,充分发挥样板引领带动作用,有序推展城乡融合、一体发展。

(二)积极融入发展新格局,加快城乡融合发展,推展乡村大力发展

1、加快城乡产业发展融合,推进产业大力发展。坚决把乡村产业振兴放到第一位,坚持以农业供给外侧结构改革居多线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绿色农业、现代农场等乡村特色产业,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,强化城乡产业融合,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。

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。认真实行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完备农田水利设施,持续提升农业技术水平,增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、机械化、智能化改变,着力稳定粮食生产能力,全区累计竣工高标准农田77.4万亩,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8.7万亩;农业综合机械化亲率达到87%以上,机耕、机耙、机播水平达到100%,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,减少了群众收益,着力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。

二是着力打造出绿色农业。大力推动质量兴农、品牌强劲农,打造绿色产品,全区已打造优质小麦、蔬菜、花生、林果四大优质农产品栽种基地,培育了世纪香食用菌、质源豆制品、恒天然肉牛、农科种业等农业产业化集群,打造了郁金香、河西德欣、金卡特、果牧缘等一批农业品牌,促进了农业转型提质。其中,世纪香食用菌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,构建年销售收入28.3亿元,造就农户2万多户;榆林花生取得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,“许昌腐竹”取得国家地理标志。

三是做强乡村特色产业。坚持“一村一品”,大力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打造出了榆林贾庄美丽梨乡、桂村王门绿色农牧、五女店老庄陈葫芦文化、灵井霍庄社火承传、苏桥丈地清真饮食等40个“一村一品”专业村,“建安草莓”“建安芦笋”“建安灵芝菇”等新入选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;灵井镇霍庄村入选 “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亿元村名单”,将官池镇、灵井镇和灵井镇霍庄村、郭店村成为2020年度淘宝镇和淘宝村。

四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。积极探索“社区工厂+现代农场”产业振兴之路,在村外,大力培育一二三产融合项目,大力发展休闲观光、康养旅游等都市生态农业,并制定实施相关政策,对现代农场进行星级管理,按照星级标准给予奖励反对,希望现代农场减缓发展壮大,夹住农业规模化、组织化、产业化、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。目前,全区共计982家经营主体纳入现代农场管理范畴,已完成20家“星级农场”确认。在村外,希望龙头企业沉降到乡村开设社区工厂,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下沉,便利无法出远门的群众就近在家门口就业,促其持续增收。目前,全区已建成社区工厂131家,带动6500多人就业。建安区“村内辟社区工厂、村外建现代农场”的产业振兴之路作为“建安案例”入选《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汇编》,并荣获河南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称号。

3、加快推动文创产业融合,推进文化振兴。坚决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,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文化搭台、经济唱戏,强化文化和农业、旅游等产业融合,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,丰富群众生活,培育文明乡风,使群众物质富裕、精神富裕,推展农民向富裕富裕的生活业态转型。

一是建成文化阵地,倡树乡风文明。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,全区16个乡镇(街道)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383个村(社区)新时代文明实践车站全部建成达标,并充分发挥区、乡、村三级文化阵地起到,积极开展“文明风尚、文明创立、文化惠民、道德典型、移风易俗”活动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杰出传统文化,区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40%以上。

二是打造文化精品,丰富群众生活。坚决文化惠民,搭起“北海大舞台”“灯节民俗文化活动艺文”“三国文化旅游节”“民间戏曲艺文”“广场舞大赛”“杜寨书会——北海分场”等平台,打造出文化精品,转录文化发展活力。坚实积极开展“书香建安”读者推展、文艺巡回演出和送戏上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,持续开展农村数字公益电影首映,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。

三是相结合特色优势,推动文游融合。充分发挥区位、林水生态、特色农业和传统文化优势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加快农村三产融合、三位一体发展,推展“特色资源、美丽资源”转化为“富民经济、美丽经济”。以三国文化为相结合,打造出东部线路;以红色文化为脉络,打造西部线路;以孝善道家文化为主题,打造出南部线路;以北海风景为特色,打造出北部线路,设计正月十三杜寨书会、铜器舞春耕文化节等16个年度节庆活动,以点连线、以线织面、电磁辐射全域,串起了一批集休闲娱乐、渡假养生、文化体验、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,夹住文旅产业发展,转录文化发展活力。

(三)立足发展新时代必须,建强人才和组织队伍,确保乡村振兴。

建安区坚持把强化党建引导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放到重要位置,从实际抵达,深入实施“基层党建高质量三年推进计划”和基层党建“3310”工程,建强乡土人才和基层组织两支队伍,不断提高生产力和战斗力,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。

一是建强基层组织队伍,提高战斗力。精心组织前进乡镇党委和村(社区)“两委”换届选举工作,配强配优乡、村两级班子,大力实行“一编三定”“党建+”行动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导功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同时,以38个中心村和13个镇区为承托,创建农村社区党委,从区直单位和乡镇选派有能力、胆量脚的优秀干部担任农村社区党委书记、副书记,促进区直部门和县村干部在科学知识、能力、经验等方面合理搭配、优势互补,保证乡村振兴“一线作战部”结构更优、功能更强劲,为城乡融合、乡村振兴获取人才、组织保障。

二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,提高凝聚力。坚持自治权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合一”,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治权的组织规范化建设,建立健全村规民约,大力完善村民议事会、红白理事会、孝善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,做村事村民筹办、办事有监督,贯彻构成村民参与、资源共享分享的工作格局。

三是建强乡土人才队伍,提高生产力。坚持党建引导,大力实行“红色头雁”和乡土人才培育发展壮大工程,抓好“带头人”队伍,提拔器重懂农业、爱人农村、在基层工作中实绩突出干部28人,育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079人;吸引乡贤、成功人士近1000人回乡创业,培养新型职业农民、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近300人,回乡农民工创办企业及个体工商户787家,带动低收入11133人。特别是,依托区委党校和杨水才农业技术学校,与河南农大许昌校区合作,编成培训教材,加强乡村干部、基层实用人才培训,切实增强了基层干部和简单人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带富经商能力。

上一篇:【注意】襄城县违停严管路段公示 上一篇:助力企业发展 河南襄城县特色商业区管委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

您可能也感兴趣:

特荐文章

河南禹州一酒店发生刑案,致1人死亡!嫌疑人已被抓获

图文欣赏